黄视频网站在线免费观看-黄视频网站在线看-黄视频网站在线观看-黄视频网站免费看-黄视频网站免费观看-黄视频网站免费

您有待付款訂單,請盡快完成支付

    歷史搜索

首頁 宏觀展望 解碼經濟增長放緩、降息周期下的資產配置策略
播放

解碼經濟增長放緩、降息周期下的資產配置策略

價格: ¥111
AI總結 要點回顧 用戶評價
關鍵詞
  • 經濟增長放緩
  • 降息周期
  • 資產配置策略
  • 黃金大漲
  • 金融強國
  • 股票市場
  • 房地產市場
  • 中國經濟
  • GDP
  • 市場經濟體制
  • 高質量發展
  • CPI
  • M2
  • 利率下降
  • 國債利率
  • 經濟放緩
  • 儲蓄意愿
全文摘要
在經濟增長放緩和降息周期下,資產配置策略需重新審視。中國過去四十余年的經濟增長奇跡源于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但近年來增速放緩,這是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必然結果,創新成為新時代經濟增長的核心。經濟增長放緩的三大原因包括過去快速增長的后遺癥、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以及政策驅動時代的結束,轉向創新驅動。當前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和社會預期偏弱的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輿論引導、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應對策略。降息作為刺激有效需求的主要政策,通過減少儲蓄、提高消費和投資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利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增長放緩和儲蓄意愿增強,當前儲蓄存款規模龐大,但投資渠道狹窄。房地產市場持續下跌和人口減少被視為影響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兩大關鍵因素,將分別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和削弱長期動力。
章節速覽
  • 00:16
    經濟增長放緩與降息周期下的資產配置策略
    內容涵蓋對經濟增長放緩的理解、黃金大漲的解讀、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的路徑、中國股票市場的分析、房地產市場蕭條的持續時間預測,以及降息周期中的投資策略。課程分為三大部分:數據解讀經濟增長放緩與降息周期;探討高質量金融發展,實現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的轉型;介紹降息周期下的資產配置策略。
  • 02:12
    中國改革開放40余年經濟增長奇跡及其制度動力
    自1978年以來,中國GDP從三千多億人民幣增長到2023年的126萬億,實現了340倍的驚人增長。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為5.2%,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這一巨大成就主要歸功于中國選擇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以及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結合。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了競爭,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則能有效矯正經濟運行中的偏差,集中力量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從而迸發出巨大的發展動力。
  • 04:45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增長放緩的原因
    對話討論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特性和優勢,特別是通過政府干預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進一步分析了為什么在2008年以后,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指出這是從粗放式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必然結果,強調了未來經濟增長將更多依賴于創新驅動。
  • 07:38
    經濟高質量增長與面臨的挑戰
    對話討論了北京通過關閉污染企業來解決霧霾問題,從而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的例子,強調了經濟增長放緩是高質量增長的必然結果。進一步分析了經濟增長達到一定水平后速度放緩的歷史規律,以及政策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重要性。通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貨幣供應量(M2)的數據,探討了物價水平、需求狀況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最后,提到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當前經濟面臨的挑戰,包括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以及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等問題,并探討了應對策略。
  • 11:57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面臨的外部環境與挑戰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中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在不斷變化,這帶來了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中美關系的復雜性,源于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而美國作為世界第一,擔憂中國追趕。這種第一與第二的競爭關系,導致美國對中國采取一系列障礙措施。回顧上世紀80年代,中美關系較好,是因為當時美國和蘇聯爭霸,中國與蘇聯關系良好,可以影響蘇聯實力。而如今,隨著蘇聯解體,中國成為世界第二,中美關系發生了微妙變化。外部環境的復雜和不確定性,反映出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中國作為世界的一部分,難以避免受到影響。
  • 13:45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決思路解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解決思路包括四個方面:加強輿論引導,積極財政政策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效,以及穩中求進、先立后破的策略。通過減稅、財政補貼、貸款政策優惠等措施扶持企業,強調創新作為心智生產力的重要性,以應對宏觀經濟發展的壓力和挑戰。降息被視為直接的對策之一。
  • 15:31
    通過降息刺激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原理
    在經濟放緩時,通過降息刺激有效需求是宏觀經濟管理的關鍵策略。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是宏觀經濟的核心,當總供給大于總需求時,經濟增長會放緩,而降息能減少儲蓄、增加消費和投資,從而提高總需求。長期來看,中國的利率水平呈下降趨勢,這反映了經濟增長和人們儲蓄意愿的增強。降息作為主要經濟政策,有助于在經濟放緩背景下促進經濟增長。
  • 18:27
    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存款余額、國債發行及未來經濟風險
    討論了中國當前的人民幣存款余額,指出截至四月份存款余額超過三百多萬億,反駁了關于中國資金短缺的說法。進一步分析了大額存單的停售原因,即銀行成本過高。隨后,討論了政府發行的1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強調其期限長、利率低但銷售火爆的特點,反映出城鄉居民手中貨幣充足但投資渠道狹窄的現狀。最后,提到了中國宏觀經濟中的兩大關鍵風險因素:房地產市場和人口問題,這兩個因素將對中國未來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 22:24
    人口變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討論了房地產市場和人口問題對宏觀經濟的重要影響,特別是指出了人口減少對經濟增長長期動力的負面影響。通過分析2010年至2023年中國的新生兒數量變化,以及二胎和三胎政策的效果,揭示了人口結構危機對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以及對經濟需求和高校招生能力的長遠影響。
  • 27:07
    中國養老問題及延遲退休政策的探討
    對話圍繞中國養老問題展開,指出由于60年代和80-90年代的人口高峰及四十余年獨生子女政策,導致新生兒數量減少,從而引發養老問題。隨著企業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退休金制度轉變為養老金制度,旨在減輕企業負擔,但這也給國家養老金系統帶來壓力,預計2035年前后養老金可能面臨枯竭。政府提出延遲退休政策以緩解養老金缺口,但該政策實施緩慢,因為延遲退休可能導致年輕人就業困難。
  • 30:34
    通過第三支柱保障退休生活質量
    2021年,國家提出建設第三支柱來保障養老,其中第一支柱是國家社保,第二支柱是企業,第三支柱則是個人的養老金規劃。第三支柱的典型形式包括商業人壽保險、養老儲蓄、股票和國債等。其中,商業人壽保險被視為給個人配上的養老金,以保證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變甚至提高。此外,通過合理配置第三支柱,如保證每月有固定的現金流,可以有效避免晚年生活的經濟壓力和不確定性。在資產配置和投資規劃中,養老資產的配置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思維導圖
原文
大家好,我們今天介紹的這個課程,是 “解碼經濟增長放緩,降息周期下的資產配置策略”。這是我的簡介,我現在在吉林大學工作,職稱是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數量經濟學博士。具體的其他內容我就不介紹了,如果各位對我非常關注,其實到百度搜一下,或者到我們吉林大學網站查詢,就可以了。
下面,我們給大家簡單說一下我們這個課程的內容。第一個就是如何理解經濟增長放緩。近幾年來,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了,我們該怎么去理解呢?再一個,近期(近半年來)黃金大漲,那么我們怎么去看待這個黃金大漲的問題呢?還有,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把中國從金融大國建設成金融強國,我們怎么去理解金融強國的內涵?那么,我們在金融大國的基礎上,如何走向金融強國?
再一個呀,我們大家都很關注的 “股票還能炒嗎”,我們怎么看待中國的股票市場?房地產在 2021 年出現了拐點,那么市場走向了比原來要蕭條的這種狀態,那我們要分析一下,房地產市場蕭條會持續多久?
再一個就是,我們現在經濟放緩了,經濟放緩的周期,其實就是降息的周期。在這個降息的周期里,我們如何進行投資?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是經濟增長放緩和這個降息周期的數據解讀;第二個,我們介紹一下金融高質量發展,從金融大國走向金融強國;第三個,我們介紹一下降息周期的資產配置策略。
首先我們介紹經濟增長放緩和降息周期的數據解讀。首先我們給大家介紹,就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我們創造了一個奇跡,就是 GDP 實現了飛躍的增長。我們這張統計圖就是告訴我們,1978 年的時候,我們中國的 GDP 只有 3000 多億人民幣,2023 年的時候中國 GDP 達到了 126 萬億。也就是說,在這改革開放的 40 余年里,我們中國的經濟總量增長了多少倍?增長了 340 倍。340 倍是個什么概念?340 倍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用 25 個小時,就可以創造 1978 年全年的 GDP。
當然,2023 年,我們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是 5.2%。我們現在的整體的經濟實力是世界第二,美國第一,我們中國第二,是這樣一個經濟增長的實力。
下面,我要給大家說,經濟增長取得了這么大的成就,其實我認為它是制度的動力帶來的。大家說什么樣的制度動力?就是我們中國保持 40 多年的經濟的快速增長,與我們中國選擇的政治經濟體制是直接相關。我們中國取得了這么大的一個經濟成就,我們首先去解釋它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動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個制度動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吧?我們中國經濟保持了 40 余年的快速增長,我認為與它選擇的政治經濟體制是直接相關。
首先在經濟體制上,我們選擇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充滿生機和活力,充滿了競爭,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在這種政治制度下,我們能夠矯正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很多的偏差。你比方說,我們可以集中力量做大事,比如我們國家修的公路、橋梁、鐵路、機場等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種政治和經濟體制的結合,所迸發出的力量是非常偉大的。
比方說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如果雷曼在中國,它就不能倒閉,這個我們大家都承認,是吧?2008 年,雷曼作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一大投資銀行,它倒閉了。如果這個雷曼要在中國的話,它就不會倒閉,為什么?因為中國政府不會讓它倒閉。你比方說,我們中國有一個國泰君安證券,其實在 1998 年的時候,君安證券出了問題,咱們不去研究它出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就說君安證券即將被清盤的時候,政府決定它和國泰合并了。那么這種做法解決的結果是啥?避免了金融危機的發生。大家說這個公平嗎?其實我覺得避免了金融危機的發生,它是一個最大的公平。所以說我們選擇的這種政治和經濟體制的結合,所迸發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那么近些年來,我們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了,那我們下面要解釋一下,為何經濟增長會放緩,未來的趨勢又如何?我們看下邊這個幾何圖形,最近這十幾年來(2008 年以后),我們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就放緩了。那大家說為啥要放緩,我們不能和過去的速度一樣嗎?
首先我給大家說的是,不能回到過去的速度,那為什么呢?因為過去經濟增長非常快的時候,是我們從貧窮中走來,在那個時候,經濟增長速度快,粗放式的發展是必然的。而我們今天已經不是這樣了,是吧?你比方說,我們過去靠政策能夠成功、能夠賺錢,那么現在呢?政策已經把整個的經濟推向了市場經濟,那今后我們要靠啥呀?靠的是創新。所以我這里有一句話,叫做從靠政策向靠創新來轉變,開啟創新驅動的一個新時代。
那么再一個我給大家分析 3 點,中國經濟增長為啥放緩。其實最好理解的第一句話,就是因為過去的經濟增長過快,過去的過快顯示著現在的經濟增長它就放緩,這個實際很正常。因為我們從粗放中走來,那個時候我們快速發展是正常的,現在我們走向高質量發展。你比方我舉個例子,我們通過改革開放,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我們的經濟條件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可是我們大家別忘了,從我們出生到現在,誰也沒有停止的,就是呼吸,對不對?那么空氣污染,比方說以前我們發生的 PM2.5,這個霧霾的現象。2015 年的元旦,我在北京過的,那么站在十樓往樓下看,都看不見地下的汽車,這個霧霾是很嚴重的。
那么北京怎么解決霧霾?把方圓百十公里的所有的污染的企業全都砍掉了。我們近些年來看,北京的霧霾基本上得到解決,幾乎都沒有霧霾了。那你看我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大家說這個好不好?那這個很好。可是我們砍掉了那么多污染的企業,它會帶來一個直接的后果:經濟增長速度會放緩。所以說這經濟增長放緩,是高質量增長的必然,所以我把它概括為經濟高質量增長。那么總書記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這個道理。
再一個,快速增長的時代必然結束。從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歷史,我們也看出來,經濟增長達到一定程度,它的速度一定是放緩的。再有一點就是我剛才說的回歸那一條,政策驅動的時代應該結束了,我們剛改革開放是靠政策來驅動,現在靠的是創新來驅動,是這樣一個道理。
我們下面看一組數據,就是居民的 CPI(這個居民的消費價格指數 CPI)。你看我這個圖,CPI 的這個走勢,最近這幾年 CPI 比較低。CPI 是啥?就是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率是啥?就是物價上漲的水平。近幾年比較低,物價它不漲。
大家可能說:“老師,物價不漲不是好事嗎?” 我告訴你,物價不漲,它證明了一件事:需求它不旺盛,需求不旺盛,經濟增長就比較緩慢。所以說你看物價不漲是好事,我們感覺它是好事,但是物價不漲,我們發現賺錢比過去更難了,它的道理就在這。所以,物價這個東西,應該漲到什么程度比較合理?國際公認的水平是 3% 的 CPI,這是最合理的。
所以你看,我們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是,這個物價水平上漲 3%。我們 2023 年 CPI 上漲是 0.2%,我們最近(5 月份)公布的 CPI 是 0.3%。所以現在看來,我們要看一個結果,物價要是不能漲一點,那么經濟就不會活躍,這是我們看到的是這個指標。
再一個呀,我們現在大家比較關注的 M2,我們最新的 M2 增長的數據是 7%。大家都說,投放了這么多的貨幣,經濟增長速度怎么就不能加快?其實我告訴你,M2 這個指標在歷史上,如果它低于 10%,其實都是比較低的。你看我這組數據,這組數據顯示,歷史上低于 10% 的時候是很少的,經濟增長都是比較緩慢的。
大家說我們投放那么多貨幣都哪去了?其實 M2 里邊包括儲蓄的增長,它的這個儲蓄的增長,M2 也增長,所以這樣的結果就是增長 7%,其實不快。挑戰的應對,就是我們如何應對目前面臨的經濟挑戰。
去年 12 月 11 日到 12 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了如下的總結和戰略部署:困難與挑戰是啥?第一個,有效需求不足,就是這個需求不足,經濟增長速度就不行,這是一個問題。再一個,社會的預期偏弱,消費者信心指數不高,我們消費者信心指數從 21 年下來以后,幾乎再沒有漲上去。為什么?就是大家對未來的信心、經濟增長的信心不足了。再一個,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整個國內的大循環,這個流通環節、這個需求,它不太順暢,那需求就不容易旺盛。還有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就是我們改革開放 40 余年,我們所面對的國際環境,它是在不斷變化的,而這個變化的過程當中,我們中國面對的機遇和挑戰就是不一樣。你看比方說現在的中美關系,它就比較復雜,我們用一句復雜來概括。大家說那中美關系為什么就不太好?那我告訴你,很好解釋,中國是世界第二,美國是世界第一,第一和第二之間的關系,它應該是第一肯定怕第二追上。我們站在美國這個角度來說,他怕中國追上,那站在我們自己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不能因為你怕追上我們就停。那你看上個世紀的 80 年代,中美關系就比較好,大家說那為什么回不到那個時代?其實是這樣,其實很好理解,當時是美國和蘇聯在爭霸,那中國和蘇聯好一點,蘇聯這邊實力就強,那和美國好一點,美國的實力就強。現在的情況是蘇聯都沒了,中國走上了歷史的前臺,成為世界的第二,那你看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系,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一定意義上講,我覺得美國能夠給我們設很多障礙,其實是把我們放在眼里了,如果我們經濟水平要在世界排在倒數,美國對我們不會是這個態度。所以說中國走向了歷史的前臺,美國能給我們設置一些障礙,說明我們國家很強大。所以你看這個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和不確定。那就說,世界的經濟有很多不確定,我們是置身于世界這個大家庭,你想我們能不受影響嗎?
解決的思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解決思路,是四條。第一個,加強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的光明論,就是我們要有信心。第二,積極的財政政策,提質增效,什么意思?就是我們很多的企業將在這一段時間,我們可能會給你,比方說減稅,或者是財政上有補貼來扶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效,就是將來我們很多企業在貸款方面,可能會得到一些政策上的優惠。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這是個什么概念?我要解釋一下,先立后破,先立后破就是我們先立起新的事物,然后淘汰舊的事物。那么比方說我舉個例子,這個先立后破,比方說十幾年前,我們第一次遇到智能手機的時候,我們大家會覺得,這個智能手機有什么用,我當時的感覺就說,我這摩托羅拉不挺好用的嗎?后來,我們智能手機走進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中,我們現在離不開智能手機了。那你看,現在你去買摩托羅拉已經買不到了,這就叫先立后破。大家說怎么不先破后立?先破后立,那破了舊的,那新的要立不起來。所以說先立后破,我們立的是啥呀?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啥呀?就是創新,就是創新,簡單的說。所以說呀,我們面對著目前宏觀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我們有很多的壓力和挑戰,我們得有一些對策,最直接的對策是什么?就是降息,經濟放緩了,就要通過降息的方式來,干啥?刺激有效需求,刺激有效需求,經濟增長速度就能穩定下來或者是加快。
那么我這里,用一分鐘的時間給大家,可能我們各位學什么專業的都有,用一分鐘時間給大家講一講,宏觀經濟是干啥。其實宏觀經濟,就兩個關鍵詞,總供給和總需求。如果總供給大于總需求,大家想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時候,這個東西它就不好賣,需求它就不旺,經濟增長是不是就得放緩?但是這個時候,我們會看到一個好的現象,物價比較便宜。大家說物價便宜是好事,那么這個時候經濟增長放緩,賺錢更難吶,是不是?如果總供給小于總需求,那就是需求旺盛,帶動著經濟增長的速度就會比較快。宏觀經濟家,總需求和總供給之間至少要實現平衡,或者是需求略大于供給的經濟環境,它是非常好的。那么你看,我們現在解決經濟增長放緩的最主要的手段,其實就是降息。那么降息,你看它會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因為社會總需求,就是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我們通過降息,就讓你少儲蓄,你看就多消費嘛,就提高了消費的需求。那么投資需求,通過降息,你貸款的時候,企業貸款的成本下降,那不有利于刺激你的投資需求?所以降息,是在經濟放緩背景下的最主要的經濟政策。
我下邊這個圖,這是從 90 年到現在的中國的利率水平,一、二、三年期的銀行定期存款基準利率,這是三條線,但總體趨勢是下降的。我們在 90 年到 92 年、93 年的時候,那時候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是 10.98%,那時候我們三年期的國債利率 12.5%,現在這個 10% 都沒了,就剩 2.5% 了,你發現沒有?所以利率下降,你看我上面這個圖,是國債利率,十幾年前,2011 年的時候,國債利率基本上是百分之 6 點多,現在降到百分之 2 點多了。利率總體趨勢下降,那就說什么?為了治理經濟放緩,我們通過降息來解決問題。利率總體這個下降的根本原因,實際是經濟的增長,人們儲蓄意愿的增強,說白了人們有錢了,人們手里錢多了,這個錢多了,大家都想投資,那投資的時候機會就下降了,我們都想去儲蓄,儲蓄利率就下降,因為這個利息其實是貨幣的價格嗎,你貨幣供給多了,那它價格自然就下降了。所以你看我這張圖,是人民幣的存款余額,我們到去年年末,中國人民幣的存款余額是 289 萬億,到現在,就是說,最新的數字,4 月份是 300 多萬億了。所以有人說,我們現在沒有錢,這是絕對不正確的,是不是?如果中國的股市漲了,如果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走牛了,這些錢都會出來的,是大家說為什么不出來?因為買漲不買跌嘛,這很正常。
所以你看,我們有這么多的儲蓄存款,大家都想投資,你說價格能上來嗎?就像我們大家都想賣房,那房子價格不也得下去嗎?最近,有一個現象,你看大額存單,很多銀行都停了,為啥停?道理很簡單,就一句話就可以解釋,我們 2024 年,我這里下載一個,就是一個大額存單,它三年期的年利率 2.35%,大家看,2.35% 的年利率,大家說這有什么突出的?我們三年期銀行定期存款是 1.90% 吧,這 2.35% 有優勢,所以我們很多客戶就要搶這個東西,銀行也不傻呀,銀行說那我不賣了,為啥呀?我賣這個東西我成本高。在幾年前,20 年和 21 年的時候,我們大額存單利率那時候是 4% 點多,我們今天看著 4% 點多,覺得是那么樣的高,其實當時看著也不高,因為原來從 6% 點多降下來的,是不是?大家說 6% 點多覺得高嗎?那從 8% 點多降下來的,你看我們現在的利率是百分之,比方說 2% 點多,如果有一天利率降到 1% 點多的時候,我們看著百分之二點多,覺得也是很高的。現在保本保息的人民幣存款,或者是國債,2.8% 的單利都是罕見的產品,都比較少了。
還有一個,我們最近,這個政府,發行了 1 萬億的超長期特別國債,這個超長期特別國債,它有三個特點,我總結了。第一個特點,就是期限特別長,20 年期是最短的,50 年期最長,20 年到 50 年。大家說那你超長期國債,既然是超長,期限越長,投資的一個基本常識告訴我們,期限越長利率應該越高吧,不對,它的第二個特點是利率低,你看 30 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中標利率 2.57%,就這個利率還低,按理說期限長利率高吧,它低。按理說,期限長利率低,這個東西應該不好賣吧,不對,銷售火爆,有的銀行開賣 2 分鐘就售罄了。所以說呀,這個 1 萬億超長期國債,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我的理解是,第一個,就是我們城鄉居民手中的這個貨幣,其實是很多的,其實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投資的渠道也非常的狹窄,找不到更好的投資渠道,我們這國債是蠻好的,你持有這國債每半年發一次利息,這不挺好的一件事嗎,其實流動性也很強,你買了個 30 年期國債,你隨時可以把它賣掉,這是流動性也很強。所以我們 1 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這個特別國債,當然了,它的功能是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用于投資大型的基礎設施,其實也是,這個刺激了投資的需求,但是它有三個特點,我給大家講了,期限長、利率低,銷售還火爆。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就是中國的宏觀經濟中,其實最關鍵的兩大因素,或者叫兩大風險,其實是一個是房子,一個是人口,這兩個因素,將對中國的未來經濟,長期產生重要影響。這個房子這個東西其實是很重要的,大家說重要在哪?你這個房子如果是下跌了,房子要是不好賣,意味著鋼筋不好賣,水泥不好賣,地毯都不好賣,窗簾也不好賣,這些東西不好賣,這些企業一萎縮,比方說一個鋼筋廠放假了,那么面包就不好賣了,所以房子它有一個乘數效應,房地產如果持續的下跌的話,那么經濟要想實現快速增長,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這是一個重大因素。再一個,與房子聯系比較緊密的是人口問題,人口一萎縮,那么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也下降了,因為有了人才有衣食住行,才有需求,你經濟增長的動力是需求,直接動力就是需求,你沒有那么多人,你需求會下降。
這一下面,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人口的問題,我們這個題目叫人口警報,人口減少,對我國宏觀經濟將產生何種影響。因為你人口增長緩慢了,意味著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都會下降。我這張圖,是做了一個統計,2010 年到 2023 年中國的新生兒的這個狀況,那大家看,我們 2016 年,其實 16 年,這一年是一個轉折點,2016 年這一年,我們是放開了二胎,放開了二胎,大家看放開二胎這一年,我們新生兒是 1786 萬,你看,比前面 15、14、13 那些計劃生育的那個時代,多生了一兩百萬,那可以這樣說,放開二胎,其實我們的效果是蠻好的。大家說,那我們當時放開二胎的理由是什么?其實不是人口少,是人口結構出現了危機,怎么說?你看,40 余年的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政策,我們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人口結構出了危機了,你看家庭負擔就比較重,特別是我們現在經濟的發展,人們吃的好,營養豐富了,有利于身體健康,醫療水平的顯著提升,有利于身體健康,人們都長壽了,這樣家里會有老人,就比較多,年輕人的壓力和負擔就比較重,那么一個家庭有負擔了,那么推到全社會來說,那不就是全社會的負擔,甚至于一種危機嗎?所以我們,是人口結構出了問題,我們 2016 年放開了二胎。大家向后看,17、18、19、20,到 20 年的時候,我們放開二胎,在這種政策下,我們新生兒變成了 1200 萬,比過去計劃生育的時代都少。大家說那比計劃生育都少,放開二胎反而不生了,所以我們 20 年我們放開了三胎,到 21 年我們新生兒是 1062 萬,放開三胎又少了,全面放開了,2022 年我們生了 956 萬,你發沒發現,現在就是越放開,新生兒反而越少了,這帶來的問題,其實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你比方說,現在新生兒的數量,不如 2015、2014 以前的計劃生育的時代,我們真得贊美 15、14、13、12 那些超生的家庭,他們為祖國生了可愛的寶寶的同時,很多人都挨罰了。我們去檢驗這種政策的時候,我們也在思考,你看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第一,不愛結婚,第二不愛生小孩,這帶來的問題,大家說,那你少生就少生吧,能對社會產生什么影響?我就跟你說一個數字,大家就什么都明白了,2023 年,我們生的 902 萬新生兒,我們這一年告訴大家,這一年我們高校的畢業生是 1180 萬,這是啥概念?就說這 902 萬,23 年的就是 18 年以后的,中國的高校就招不滿了,就會這樣。我們大家,我看到了,網上有一些數據反映,現在的幼兒園開始出了危機了,你比方說我們 16 年的 1786 萬的新生兒,那時候的幼兒園的那些設施,現在你看去,23 年就變成 902 萬的兒童去使用了,幾乎都少了一半了。
人口問題,我們去年人口負增長了,人口負增長,對經濟是會產生一個長遠的影響。我右邊這個圖,就是建國以來的中國的新生兒的數量,我有兩個畫了粉色的,涂上的那個地方實際上是 60 年代,是我們國家人口出生的高峰,60 年代人到 80 年代,90 年代結婚了,又是一次人口出生的高峰,你看后來的新生兒數量就減少了。那么這帶來什么問題?就是一個新生兒數量減少,和 40 余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養老的問題,這個養老問題,你其實一切都圍繞這個長壽,這個兩字來說話,因為長壽才涉及到養老問題,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對不對?我們過去吧,那個企業在計劃經濟時候,發的是退休金,發退休金怎么樣,其實是挺好的,那是我們歷史上引以為傲的鐵飯碗。大家說,那這個退休金后來出什么問題了?就是我們改革開放的時候,企業不得逐漸由行政的附屬物,行政附屬物就是你盈虧與你都沒有關系,那時候企業都納入財政來管理,那就說改革開放了,企業自負盈虧了,你發現嗎,很多企業,退休職工越多的,它的負擔就越重,出現什么笑話了,有的企業,上班的 800 人,退休的 1200,那你看那這樣的企業,它沒法盈利,它有 1200 人負擔,那退休的職工。所以,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末期,我們有很多的,這個國有企業,出現了問題,它固然與企業經營有關系,但是老牌國企叫退休職工給拖垮,這種現象,這個原因應該是很主要的原因。
政府一看這不行,怎么樣?說你上班的時候你交社保,然后企業給你,你的單位給你補助,以年金的形式一起交給國家,國家再給你補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養老金,其實從退休金到養老金,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這種革命性的變化就在于什么?我們讓國有企業,尤其是老牌的國企輕裝上陣了,一下就解決。大家說那你這個解決的這挺好,這回沒問題了,其實這回也有問題,因為養老金國家來發呀,國家養老金,這個地方也有壓力,是不是有人計算,估計說按照我們這么發養老金,說到 2035 年前后養老金就發光了。我一說這個,我們很多人就在那算,說呀到我退休的時候就沒錢了,其實這個,你還真不用擔心,因為養老金它不應該發光,我們的政府也會想辦法。那么,大家說老師,那這個還真是,你剛才把我嚇得夠嗆,這還沒事,其實國家在想辦法的時候,這個養老金有壓力的時候,我們將來有可能養老金的增長率,會受到一定的因素的限制。
那怎么解決養老金缺口?2016 年我們國家,提出了延遲退休,這個延遲退休這個政策好不好?它可以讓養老金的缺口縮小,甚至于消除,但是延遲退休這個工作試點我們做的比較緩慢,為什么?因為延遲退休,其實它有一個副作用,因為 60 歲的人不退,意味著 20 多歲的人找不到工作,所以這個壓力還是蠻大的。所以說,我們 2021 年的時候,我們國家呀,提出了建設第三支柱來養老,第三支柱是啥呀?第一支柱是國家,第二支柱是我們的企業,第三支柱就是我們個人。第三支柱,比如給大家舉個例子來說一下,第三支柱是怎么回事,我們個人怎么去設計,其實我們將來退休以后,我們所獲得的養老金,其實是社保加上,第三支柱。我在這里,第三支柱,我覺得最典型的是商業人壽保險,那么怎么去理解這件事?就說你如何保持退休以后,生活水平不變,甚至還要提高,你就給自己要規劃第三支柱了。比方說你上班,假設你上班掙 1 萬,你退休就掙 6000 了,那你就失落了,那怎么才能讓你不失落?你給自己配個第三支柱,你計算著每個月的收入,或者能取出的現金流是 4000,你不還賺 1 萬嗎?所以是這樣,當然了商業人壽保險,其實是等于你給自己配上一份退休金,或者叫養老金,但是我這么說并不嚴格,其實是這么回事。
大家說,那第三支柱就只有商業人壽保險嗎?那不是。你也可以搞這個養老儲蓄,也可以購買股票、購買國債。當然了,你要購買股票的話,它的價格是不確定的,是波動的,所以用它來配第三支柱,是有風險的,當然收益可能也會很高。所以這里我舉個例子,以商業人壽保險來說。
所以你看,你退休以后,每個月比方說有 1 萬的收入,你通過配置第三支柱,每個月的養老金能達到 1 萬,那么這就意味著每個月產生的現金流是 1 萬。你說:“老師,不是這樣,我做買賣,賺了很多錢,我不要這個第三支柱,社保我都不要。” 那你說你不要,這錢你怎么花呢?你說:“老師,那我得省著點花我自己的錢。” 結果到去世的時候,你發現呀,剩多了,是不是很遺憾?你又說:“不是的,老師,那我快點花。” 可是快點花,很可能出現人生最大的悲劇:人還在,錢就沒了。
所以說,你要是拿著 100 萬的現金去養老,可能越花越少,越花越少,你可能越花越感覺到緊張,時間長了都不敢活了,為啥呀?因為 100 萬花光了。所以你看,你規劃了第三支柱以后,社保加第三支柱,這樣產生的是現金流,你每月 1 萬,這月花光,下月還有,就是這樣來養老。
所以說呀,我們搞投資,在人生的投資規劃上,或者是做資產配置的時候,現在養老的資產配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該課程在您的購物車中

該課程在您的待付款訂單中

您已購買該課程

開通金庫網VIP會員,享更多學習優惠

持證人開通會員,學習最多可獲25學時

登錄或注冊以獲得最佳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