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视频网站在线免费观看-黄视频网站在线看-黄视频网站在线观看-黄视频网站免费看-黄视频网站免费观看-黄视频网站免费

您有待付款訂單,請盡快完成支付

    歷史搜索

首頁 產品知識 指數增強策略如何“增強”收益
播放

指數增強策略如何“增強”收益

價格: ¥76
AI總結 要點回顧 用戶評價
關鍵詞
  • 指數增強策略
  • 量化私募基金
  • 私募基金
  • 指數
  • 超額收益
  • 被動投資
  • 主動投資
  • 量化策略
  • 貝塔收益
  • 阿爾法收益
  • 對沖工具
  • 股指期貨
  • 期權
  • 分散化投資
  • 人工智能
  • 行業指數基金
  • 指數增強收益
  • 市場方向擇時
  • 打新
  • 套利策略
全文摘要
深入探討中美指數基金與指數增強基金的發展歷程及市場現狀,指出中國先發展指數增強基金后指數基金,與美國路徑相反。中國指數增強基金自1999年起始,至2023年一季度末,數量達223支,總規模超1400億人民幣,隨后快速增至1936億人民幣。易方達和富國基金在規模上占據約45%市場份額。指數增強策略與市場行情緊密相關,通過固收增強、配置選股和量化分散三種方式實現超額收益。尤其量化分散派,即私募基金通過全市場量化選股實現高度分散化投資,成為私募基金領域的“神器”。隨著金融工具的豐富,指數增強策略為私募基金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結合被動投資與主動管理,旨在通過量化手段跟蹤特定指數同時實現超額收益,展示了在中國資本市場背景下的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
章節速覽
  • 00:06
    指數增強策略量化私募基金的發展與應用
    本課程介紹了一種既具知識性又能帶來收益的策略——指數增強策略量化私募基金。這種策略被視為私募基金在量化領域的“神器”,特別適用于資金實力、人員和投研能力相對不足的私募基金。自2014年私募基金牌照放開以來,該行業一直在尋找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量化工具的出現,尤其是自2018年后,如股指期貨、期權及T+0操作等,為私募基金提供了獨特的發展路徑。課程旨在幫助學員理解指數增強策略的本質,并在日常投資中應用,以期實現收益增長。
  • 03:13
    多維度剖析指數增強策略
    課程將從五方面講解指數增強策略:定義、增強收益來源、優劣勢與挑戰、私募基金發展現狀與趨勢、挑選指數增強基金訣竅。先闡述指數常見且為人熟知,指數增強是在指數基礎上添加小策略。投資分主動與被動,人們起初追求主動管理戰勝市場,后發現難以實現,便傾向被動投資 。
  • 07:30
    指數增強策略:被動投資與主動管理的結合
    討論了指數增強策略,即在跟蹤市場指數的基礎上,通過主動管理獲得超額收益的投資方法。這種策略結合了被動投資和主動投資的優點,既能滿足投資者對收益的追求,也能滿足主動管理的需求。通過分散化投資,該策略能夠降低風險,同時有可能實現穩定戰勝市場的目標。盡管類比為帶有渦輪增壓的發動機有助于理解,但實際操作中增強策略的效果并不總是增強,也可能不增強甚至減弱。
  • 11:18
    指數增強基金策略解析及特點
    通過比較滬深300指數和一個專門挑選的滬深300指數增強公募基金的表現,展示了指數增強基金的目標是在市場上漲時獲得比指數更高的收益,市場下跌時損失比指數少。這種策略在特定時段能產生顯著的超額收益,但也依賴于適應的市場環境。指數增強策略結合了被動和主動投資的特點,其中被動投資占較大比例,而主動投資部分追求超額收益。近年來,量化策略、計算機算力提升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對這一策略的長久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15:50
    指數增強投資的收益來源與策略
    指數增強投資的收益主要來源于指數的市場收益(貝塔收益)和主動管理的超額收益(阿爾法收益)。貝塔收益取決于所選指數的市場波動,如滬深300、中證500或中證1000等寬基指數,以及行業指數和定制化指數。阿爾法收益則通過主動選股能力獲得,可能基于基本面分析、市場因子或量化指標,這部分收益雖小,但能提升整體投資表現。
  • 18:38
    多元化阿爾法策略在指數增強基金中的應用
    在實際操作中,指數增強基金通常采用多元化的阿爾法收益策略,避免依賴單一方法帶來的風險。這些策略包括市場方向擇時、主題或風格暴露、另類增強收益方式如打新和套利,以及純粹的阿爾法策略,通過量化模型和因子選擇實現超額收益。其中,純粹的阿爾法策略在當前量化私募基金中占據主流,依賴于獨特的因子挖掘和高速交易能力。
  • 25:47
    指數基金與指數增強策略的發展歷程
    指數基金和指數增強策略起源于美國,自1952年推出第一只股票型指數增強基金以來,經歷了多次經濟和市場的波動,逐漸發展壯大。盡管指數增強基金在美國的數量占比已達到三分之一,但其規模占比相對較小,主要由于該策略在成熟市場中難以獲得超額收益,且被視為高風險高收益策略,因此對風險厭惡型投資者吸引力有限。然而,對于追求超額收益的投資者來說,指數增強策略提供了在特定指數上實現超額收益的可能性。美國的基金公司在這一領域競爭激烈,紛紛推出具有增強收益的ETF產品以吸引投資者。
  • 31:00
    中國指數增強基金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中國指數增強基金的發展順序與美國相反,最早在1999年出現,雖然早期產品已停止運作,但這些產品具有指數增強的初步概念。現存最早的指數增強基金是2002年成立的華安MSCI中國A股指數增強型產品。近年來,指數增強基金的規模和數量穩步上升,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公募型指數增強基金達223支,規模超過1400億,且在四個月內增長近500億。從結構上看,寬基指數如中證500、滬深300和中證1000最受歡迎。機構方面,易方達和富國兩家公募基金規模占比達到45%,顯示明顯的頭部效應。
  • 36:54
    指數增強基金的年度超額收益與市場行情的關系
    討論了指數增強基金在不同年份的平均超額收益情況,指出其收益與A股市場表現密切相關。2020年超額收益最高,達到13.94%,而其他年份如2018、2019、2021和2022年的超額收益則相對較小。市場行情的好壞直接影響了超額收益的大小,市場行情好時超額收益較大,而市場下跌時則難以實現超額收益。此外,提到中國指數增強基金的發展前景廣闊,相較于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39:37
    基金公司和投資者在ETF和指數增強基金中的優勢與挑戰
    對大型基金公司如易方達和富國來說,規模優勢使其成本降低,特別是在ETF和指數增強基金的投入上。小公募基金則面臨技術和人員成本的挑戰。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指數增強基金提供了不依賴個人經理能力的投資選擇,降低了投資風險。對于機構投資者,在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指數增強基金滿足了其配置和定制產品的需求。而陽光私募基金,因其較少的約束機制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成為當前市場上最有動力和適合發展指數增強產品的機構。
  • 43:02
    指數增強策略的實現方法與市場派系
    介紹了指數增強策略的實現方式以及市場上的三個主要派系:固收增強派、配置選股派和量化分散派。固收增強派主要由券商或券商資管通過利用券源優勢進行融券操作來獲取固定收益;配置選股派則以公募基金為主,通過在指數內或外選股和交易來實現增強收益。
  • 46:12
    量化分散派私募基金的策略與實踐
    量化分散派私募基金通過機制和規則上的靈活性,實現全市場量化選股,可同時投資上千只甚至兩三千只股票,實現高度分散化。這種策略即使市場中個別股票出現大幅波動,對整體策略的影響也非常小。量化基金,尤其是私募基金,通過挖掘特定因子實現超額收益,這是市場主流的三大派別之一。其核心在于純多頭策略,考驗的是選股和交易能力。通過找到具有超額收益的股票,并基于超額因子進行選股和加權,如價值因子、動量因子、成長因子等,以實現指數增強。
  • 49:17
    量化投資流程及主觀增強策略詳解
    首先通過因子挖掘篩選出優質的股票,并通過模型賦予這些股票權重,形成量化黑箱,這一過程考驗機構的算法和模型能力。完成模型構建后,需進行回撤和權重、個股優化,以實現策略的穩定運行和超額收益。主觀增強策略包括擇時和擇股,利用市場狀況調整倉位或選擇盈利性好的股票。另外,可利用衍生工具如期指對沖,以及通過交易規則如T加0策略和可轉債套利來增強收益。這些策略不僅考驗量化團隊的選股模型和算法能力,也需考慮其對市場的影響。
  • 52:40
    量化選股與空氣指數增強策略的對比解析
    量化增強策略通常不局限于指數成分股,而是全市場選股以實現增強效果,盡管部分策略會結合指數內和非指數內的股票。特別地,討論了“空氣指數增強”策略,這種策略實際上是一種量化做多策略,沒有特定的跟蹤標的,與傳統的指數增強策略在選股范圍、跟蹤指數、約束條件及收益來源上有明顯區別。空氣指數增強策略更多追求的是全市場的絕對收益,而非相對某個特定指數的增強收益。
思維導圖
原文
金庫網的各位學員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既漲知識,又可以賺錢的方法,也或者說是一個策略。今天的主題叫做《指數增強策略,量化私募基金的神器》。
一提到神器,大家可能會想到,既然它是個神器,可能會非常賺錢,就像一個法寶一樣。那么如果掌握了這個神器,可能通過運用這個 “法器”,最后既可以賺到錢,又可以實現基金規模的增長。
的確,從過去幾年的發展來看,私募基金特別是在 2014 年,也就是私募基金牌照放開之后,一直在尋求一個合適的發展道路。因為按現有的咱們國家的資本市場來看,如果拿出私募基金,和現有的公募基金,包括證券投資機構,包括咱們現在的保險機構相比的話,私募基金無論從資金、實力、人員,包括投研上都不占據優勢。特別是像一個小的私募,可能就三五個人,去對比普通的小公募的幾十號人,沒有這種人員投研上面的優勢。所以咱們國家的私募基金,特別是針對股票市場二級市場的私募基金來說,在過去幾年之內,一直是在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那么要找到這些道路,那必須要找到它自己的優勢所在。前期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是在有相應的,包括一個名人,或者是一個標簽式的東西出來之后,帶來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真正能夠讓私募基金取得大發展的機會,或者是趨勢,就是咱們量化的出現。特別是在 2018 年以后,咱們配套的工具,像現在的股指期貨有了,比如有 300 的、有 500 的、有 1000 的、有 50 的,對沖工具有了,期權也有了,然后針對部分量化基金的 T + 0 也可以操作了。所以對私募基金來說,它慢慢就有了用武之地,慢慢就找到了它的一個獨特的發展道路。
所以咱們今天就把私募基金在量化領域里邊,這個非常有用的法寶 —— 指數增強策略,給大家做一個介紹。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我這堂課的講解,能夠掌握它的本質,在我們日常的投資中能夠應用,關鍵是能有所收益。
今天主要給大家涉及這么幾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什么叫做指數增強策略。大家對于指數可能并不陌生了,但是對于指數增強是個什么東西,可能不是太了解。今天咱們第一個問題,就把什么是指數增強策略給大家講清楚。
第二個,很多人就會想到,既然你是一個增強策略,你靠什么來增強的,或者是你這個增強收益是怎么來的。
第三個方面咱們就講一下,這一個策略它的優勢體現在什么地方,那它有沒有它的劣勢,或者它現在面臨的一些挑戰,將來它有沒有大的發展空間。
第四個也是咱們本堂課,就針對私募基金而言的,就私募基金現在在指數增強基金方面的一個發展,現狀是什么樣的,未來它有什么樣的趨勢,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那么最后再給大家教一個小的訣竅,就是如何能夠選擇一個適合你自己的指數增強基金,最終來獲得收益。
那么接下來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么是指數增強策略。實際上對于指數這個東西,大家并不陌生。像我們每天,如果打開任何一個行情軟件,你就會看到上證指數多少,深證指數多少,科創 50 多少,創業板多少,包括咱們每天的新聞聯播里邊,也會相應地播報。對于指數這個東西,大家現在并不陌生了。
那么指數增強,無非就是在這個指數上面,又再添加了一個小小的動作,或者小小的這么一個小策略,來對它進行了一個增強。實際上對每一個投資者來說,如果現在有一部分資金,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那么拿著這筆資金,到底想的是:通過自己辛苦地去研究上市公司,學習技術指標,學習各種炒股的方法方式,還是聽小道消息,通過這種途徑來實現賺到錢、跑贏市場;還是說比較懶,也不怎么懂投資,就直接買一個指數基金放著就可以了。這是每一個投資者可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
實際上這也是從投資這個角度,就從主動化程度上區分,就把它分為一個被動投資和主動投資這兩個東西。實際上它也是咱們投資發展歷史過程中,出現的兩個 “失誤”。最開始,凡是有投資的第一天開始,大家就想著我能不能戰勝市場,現在大家也是在天天想,我能不能戰勝市場。大家一提到股票市場,就提到這個股神巴菲特,連續多少年戰勝了市場。但是如果說巴菲特來中國,可能 2023 年,他也估計戰不勝市場了,幸虧巴菲特不是出生在中國。
那么對于我們大家來說,第一想法就是通過主動管理,通過辛勤地研讀研報,通過各種小道消息的打探,要天天實現正收益,要戰勝市場。但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投資了一兩年之后或者是幾年之后,特別老股民忽然發現,根本就戰勝不了市場,連指數都跑不贏,所以干脆就投指數就可以了,復制指數,跟蹤 ETF 或跟蹤指數基金,獲得一個指數的收益就可以了。比如說到現在,可能上證指數還是個正收益,那現在就是正收益,多數人現在 99% 的可能都已經負收益了,不再幻想著通過主動管理,跑贏市場,獲得比市場更好的收益,不再幻想這個事情了。
但是大家投資指數一段時間,又會發現,今年大機會來了,特別是華為產業鏈,或者是人工智能一出來,這個板塊非常好,跑的也非常好,反正買了這個板塊股票的都在漲。這時候如果純粹地投一個指數基金,可能又不滿足了。那么人們又在想著,能不能既能跟蹤著市場,然后在這上邊,再能多一點點的收益,就是加上一點點的主動管理的成分,這個策略我們就把它稱為指數增強策略。
可能從倉位上講,原先 100% 的買了一個指數基金,現在拿出 20% 或者 10%,做一個主動性的投資,就是相當于站在了一個巨人的肩膀上,這個指數就是個巨人,在這個肩膀上又高了那么一點點,獲得了一點點的主動投資的收益。
所以從定義上講,無非它是一個被動投資,實際上是占主要的,就是被動投資和主動投資相結合,在跟蹤指數的基礎上,通過主動管理獲得一個超額的收益,就比指數高那么一點點的這么一點點收益。所以既能滿足了大家對收益的追求,又能滿足了大家主動去動一動,主動去管理的這么一個思想。實際上這個投資理念一出來,特別是當時最早出現在美國,還是非常受歡迎的。那么這兩年在咱們國家,才剛剛被接受,大家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甚至可以去做相應的標的的選擇,后邊我們也會講到。
那么通過這個理念上大家可以看到,有人就把它比了一個例子,就是說被動投資,就相當于咱們的發動機,自然吸氣的發動機,不帶 T 的;這個指數增強,就相當于帶了一個 T,比如說一個發動機 1.5L 的自然吸氣,這個 1.5T 帶渦輪增壓的。這個帶 L 的就相當于一個純指數投資,這個帶 T 的就是我們指數增強策略。
當然這個比喻,它相對來說雖然有點形象,但是它多少是有點瑕疵。因為對我們指數增強策略而言,它既然是一個增強策略,它有可能增強,有可能不增強,甚至是減弱,在實際操作中是有這樣的問題,所以這個比喻也不是那么恰當,大家如果從理解角度講,可以這么去理解這個問題。
那么對于我們指數增強策略,它的理念也非常簡單,就是能不能持續穩定地戰勝市場,既跟蹤了這個指數,還能戰勝了這個指數,這可是所有投資人都在夢想中追求的東西。它的目標肯定就是說,既能降低風險,又能提升收益,而且它最關鍵的一個降低風險的套路,就是通過分散化投資,把投資的標的非常分散。像咱們可能主動管理,如果從個人角度講,管個七只八只這就很多了,但是通過我們這種策略上管,它因為有這種量化在里邊,可能一次投資上千只,它實際上把這個風險給分散掉了,就能做到降低風險。
那么最終就是要實現指數漲的時候,漲得要比指數多;指數跌的時候,要比指數跌得少。在這里給大家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下邊這個藍色的線是滬深 300 指數,上面這個紅色的線,就是專門找了一個滬深 300 指數增強公募基金。這樣從 2013 年,應該是 2013 年的 10 月份開始,畫了一條線,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滬深 300 指數增強基金的線是在上邊的,這個滬深 300 指數是下邊的,也就是說從這個線上就可以看出,這個指數增強基金,它是跑贏了滬深 300 的,也就是說它戰勝了這個市場。那么中間這個灰色區域,就是超額收益,比如滬深 300 有 10 個點的收益,那么最終可能獲得了 12 個點的收益,這是比較理想的這么一個狀態。
當然從這個圖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從 2013 年一直到將近 2023 年,也就是說將近十年的時間,它有這么一塊超額收益。那么如果說把這個時間縮短的話,它就可能超額收益會很少,甚至沒有,比如說就把它縮到 2014 年這個區域,有,但是非常少的超額收益。那么主要的超額收益貢獻,還是在 2019 年和 2020 年這兩年,大家從這個圖中能夠看到,實際上這也反映了,就是我們后邊會講到指數增強策略,它也是有適應的環境,它也是有適應的這么一段時段,那么這個時段它適應了,它就有很大的超額收益,如果這段時間并不適合這個策略,那它的超額收益很少,甚至是負的。
那么接下來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指數增強策略它有什么特點。
那么首先它是一個被動策略,它在被動策略的基礎上做的增強,所以它應該是一個主要的成分,就是一個被動策略,被動投資,所以它會兼具指數化投資和主動化這兩大特點,當然主動化占的比例小一點,指數化占的比例大一些。
第二個也是它獨有的,就是與這個標的指數的偏離不能太多。像咱們剛才上圖中展示的,實際上整個這個走勢,屬于這個指數的走勢基本上類似,相似度非常高,但是是比它稍微高一點,取得一點超額。不能偏離得太多,比如說這個指數是平的,你是直線向上了,這樣偏離得太多了,那么這說明主動投資的成分太大了,就可能不是 80、20 了,就可能成了 50%、50%,甚至 30、70 了,這個時候實際上就可以成為一個主動投資策略了,而不是指數增強策略了。
那么它具有主動投資的成分,它的特點就是要獲得更多的收益,獲得更大的超額收益,這是它一直在追求的,雖然它比例很小。
第四個也是這個策略,這兩年取得長久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個策略里邊,它深度應用了量化策略。特別是隨著近幾年,咱們計算機的算力的提升,還有很多在海外學成歸來的很多的這種成功人士,學成歸來之后在國內創辦了私募,把國外的很先進的一些量化方面的經驗和理念引入到國內,還有一個就是咱們現在人工智能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大家現在動不動開發一個東西,就什么智能,AI 什么什么,這些東西的發展,實際上對我們股票投資,特別量化投資,它起到了一個很大的助推作用,這是我們這個策略的幾個小的特點。
那么它的增強收益來源,剛才我們也一直在講,就是說它既然是指數化投資被動投資,再加一點點的主動投資,那么它的收益,絕大多數就應該來自一個指數的收益,或者是稱為一個局部市場的這么一個收益,我們把它稱為貝塔收益,就是這個指數、這個市場漲跌的收益,那么這部分收益,就取決于你選擇的指數。你比如說選擇一個滬深 300,那你就取得一個滬深 300 的一個正常波動的收益,或者是取個中證 500,或者這兩年比較流行的,發行比較多的中證 1000,小票比較多,超額收益比較多,這些我們把它稱為寬基指數,它代表的市場,而且它的相應的工具也比較多,都有對應的期指,實際上在應用量化策略的時候,可以用到對沖,用到高頻都可以做到。
還有就是行業,比如說像現在,我們有很多行業的指數基金,行業的 ETF,你比如說醫藥行業,電子行業,這些都是一些行業的,如果你選擇看好這個行業了,好,那你就選擇跟蹤這個相應的行業 ETF,相應的行業指數基金就可以了。還有這種主題性質的,比如說現在華為產業鏈,單獨把它做成一個主題性的指數基金來投資。還有一種稱為定制式的,你比如說自己有什么想法,要把它變成一個指數,像咱們現在有什么央視 50 指數,包括個人開發了一個 GDP 的相應的指數,這種屬于定制化,就自己有想法,把它變成一個指數,稱為定制式的。
那么投資這些指數,獲得的就是一個指數自身的收益,我們把它稱為貝塔收益。接下來那就是主動管理的那一部分,我們把它稱為阿爾法收益,或者超額收益,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多一點點的那點收益,這個往往就會涉及到選股能力了,到底是通過基本面選的,還是通過市場很多因子,還有通過很多量化的指標,來篩選出好的股票,然后再賦予它權重,可能跑出來,就獲得了一部分阿爾法,超額收益。
那么這兩部分收益加起來,就是指數增強收益。當然還是那句話,就指數收益它是占絕對的,這個超額收益只是一個小部分,就是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么一點點,這是它的收益來源。
那么從實際操作中,從實際策略的角度講,現有的策略里邊,基本上都是采用一個多元化的阿爾法收益,就是各種方法,都在主動這塊應用到了,不能單獨靠一個方法,單獨靠一個方法一旦它失效,這個增強策略就失效了,所以在現實中每一只產品里邊,它可能涉及到多個阿爾法的來源。比如咱們這里給大家舉的例子,比如說第一個,就是市場方向擇時的這種策略,這種策略主要是在這個市場的頂和底的時候用得比較多。你比如說 2023 年,從 7 月份開始市場一直在下跌,那么跌到 10 月底,市場又開始慢慢反彈了,那么在這個下跌過程中,我們就可以主動降低這個主動的倉位。
比如說,原先主動的倉位是 20%,我現在把它降到 5%,等到市場之后再反彈的時候,我就把這個主動倉位再升到 20%。通過這種倉位擇時的手段,來獲得一定的阿爾法收益。但這種方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它的空間很小,特別是針對公募基金產品,它能動的倉位,也就在 5% 左右。通過 5% 的倉位去博一個超額,而且需要基金經理有很強的擇時能力,要能擇對。如果正好抄底抄到半山腰上了,或者正好賣在最低點了,那么這個策略往往是失敗的。所以這種方法不太穩定,而且即便是能擇對,它的持續性也不好,收益也不太穩定、不太理想,所以這種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比較少。當然,不排除基金經理個人擇時能力特別強,會應用這種方法。
第二個應用相對多一些,我們把它稱之為主題或風格的暴露。所謂暴露,就是給的倉位多一點,我們風險就暴露得多一點。這種方法近期用得比較多。像風格上的暴露,例如現在市場跌到底部了,那么接下來整個市場大概率要往上漲,肯定是先漲藍籌股,漲完藍籌股再去發展這些科技小票。那么這個時候就是大盤藍籌風格占優,大盤藍籌風格表現會比較好一些。此時我就可以把倉位向大盤藍籌這個風格側重一點。市場漲到一定水平之后,可能接下來會有主題性的機會,比如說科技主題、華為產業鏈、AI 產業鏈,這些主題開始表現好了,那我就把這個倉位再挪到這個主題上面去。如果行業有大的機會,比如現在像醫藥行業,反腐力度較大,現在整個市場跌下來了,那么可能它會有一個階段性的反彈機會,這個行業我可以去把握一下,可以在倉位上稍微給它傾斜一下,就能夠實現我在行業輪動上的一個超額收益。
第三種我們把它稱為另類的增強收益方式。因為所謂另類,就是實際上我是通過非倉位上的手段,而是利用了很多規則上的手段來增強收益。比如說打新,實際上打新基金,特別是在 2016、2017 年,剛剛放開打新那段時間,剛剛放開新股 IPO,2016 - 2017 年整個打新的收益非常可觀,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打新收益都非常可觀。所以那時候好多基金就通過打新,可能獲得的收益就非常高。特別是像原先的社保基金,可能在 2016、2017 年,僅僅這個打新收益就能超過 8% 了,就能達到它的目標收益了,還不包括整個倉位上面的收益。當然這兩年打新收益慢慢降下來了,特別是注冊制實施之后,很多新股上市之后,可能發行價定得比較高,反而是取得一個負的收益。這也體現出打新收益不太穩定,但是這就取決于機構的投研能力,投研能力強,對股價、對新股定價能力強,把價格定得合理了,未來它的漲幅就有空間,就有一定的收益。不過未來看,除非是好的上市公司 IPO,好的公司去 IPO,打新收益才比較可觀,普通的、談不上特別好的公司,這些打新收益肯定是趨于非常平均化,可能一上市漲幅能有 20% - 30% 就算不錯了,能有一點收益就算不錯了。所以未來打新可能不是主要增強收益來源。
第二個稱為套利策略,套利策略主要是在可轉債上,正股和可轉債之間會有一個利差。這在量化基金普及之前,實際上是很多私募的一個生存手段。就是說私募要生存,就一定要找到一個穩定獲得收益的來源。那時候很多機構是在做這個套利,雖然利很薄,但是能保證正收益,時間長了這個收益就可觀了,對它們來說就是一個穩定收益、能維持生存的一個手段。當然這個也可以運用在我們指數增強上面。
最后一個就是一個純粹的阿爾法策略,純粹的阿爾法策略就是一個純量化的策略。它可能通過各種因子的選擇,各種新指標的添加,使得模型越來越優化,模型的準確度越來越高,從而獲得一定的超額收益。它取決于自身的模型、自身的算法,更取決于特別是像現在 T + 0 交易模式下,取決于交易速度、報單速度。這個很難用其他因子去解釋,這就是一個真正稱為量化黑箱的東西,通過它來實現收益增強。這種方式現在是主流,是量化私募基金的主流。也就是說你挖掘了一個因子,別人還沒有挖掘到,那么你就賺到錢了。但如果這個因子被別人也挖掘到了,挖掘的人越來越多,那最后這個收益就會平均化,可能就沒有超額收益了。這是我們現行市場中,多元阿爾法收益的幾種來源。
那么接下來給大家簡單講一下指數增強基金的前世今生,也就是指數基金是怎么來的,現在的發展現狀是什么樣的。一提到指數這個東西大家都知道,指數基金包括指數投資策略,最早起源于美國,后來在美國也取得了長久快速的發展。而且在美國做投資也比較簡單,特別是美國個人的養老金,直接就去投指數就可以了。比如說買個標普,或買個納斯達克、買個道指,就直接買了。回顧過去十年或者十幾年,美國的指數,像標普 500 或者道指,是持續上漲的。任何人投資都像巴菲特一樣能賺到錢,所以美國的指數基金發展得非常好。直到近代,近十年左右,咱國內才有相應的發展。
恰恰是因為指數基金在美國發展得好,所以指數增強這個策略、這個想法,也是出現在美國。就像我剛才講的,它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多獲得那么一點點收益的理念。這個理念一出來,當時還是非常轟動的。世界上第一只股票型指數增強基金出現在 1952 年,大家可以想想,1952 年咱們國家還是個什么樣子,那時候人家已經有這樣的產品了,是由 Steward 共同基金這家公司推出的。推出之后,它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之后經歷了美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經歷了美元貶值,經歷了石油危機,70 年代又經歷了美國股市的大調整,一直到上世紀 80 年代,美國股市才慢慢地繁榮起來。這時候才又出現了第二只指數增強基金,比如 1985 年,距離第一只基金推出 33 年之后,第二只指數增強基金才出現。所以一個好的想法出現,到它真正地大發展,其中經歷的過程非常復雜。
作為這么一個先進的理念,它打破了大家原先對于投資的一個最基本的想法。原先大家想著追求一個市場平均收益就可以了,但現在還能獲得一點超額收益,戰勝市場,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想法,現在竟然實現了,所以這個思想一出來還是非常震撼的。
這邊這兩張圖就給大家展示了一下美國主動管理型 ETF 的數量和規模。美國的一般指數基金,一般是 ETF 形式存在的,我們把它稱為主動管理型,里邊有主動的成分在里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我們之前有個課程專門講過,叫 Smart 貝塔策略,就是在一個主動管理范疇之內。美國在 2000 年以后,指數增強基金取得一個長足的發展。截止到 2022 年底,數量上達到了 1069 只,規模上達到了接近 3500 億。當然從數量占比上達到了 33.8%,感覺數量很多,占到了 1/3 了,但是規模上比較小,規模僅占到了 6.6%。為什么規模比較低呢?這個原因比較好理解,指數增強策略只能在指數上做增強,而且選擇范圍就是寬基、行業,包括定制式的這幾種。而且能夠做出增強收益的策略,往往是在一些比較小、比較偏的指數上才有增強效果。如果這個指數太成熟了,大家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對稱的,市場非常有效,就很難做出超額收益。所以只能去選擇那些相對偏,或相對在這個市場里邊不是那么成熟的一些指數來做,所以它的規模相對小一些。
第二個原因是指數增強這個策略,也算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的策略。所以對于一些風險厭惡,或者是不愿意去折騰的人來說,就不愿意去投這個東西,而且很多人也搞不懂。因為沒人給他們普及這個知識,相比之下,他們覺得直接買個標普 500 就好了。今天標普 500 漲了一個點,自己的投資也漲了一個點;今天標普 500 漲一個點,自己的投資漲了 1.05,或者 0.95,就搞不清楚那 0.05 的差異是怎么來的,這可能會給投資者造成比較大的疑惑。所以到現在為止,它的規模占比相對小一些。
對于美國的相應機構來說,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的。因為這么好的一個產品,這么好的一個想法,而且它很有賣點,畢竟做指數、做 ETF 大家都有,你有標普的 ETF,我也有,那我能不能做出點增強、做出點賣點呢?美國的主動管理基金公司競爭非常激烈。其中有代表性的,給大家羅列這么幾個,有一些從規模上看變化比較大,很難說哪家公司就是頭部公司了,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對于我國來說,情況比較有特點、比較有意思。美國是先出現指數基金,再出現指數增強基金,而我們國家是先出現了指數增強基金,再出現指數基金,順序正好顛倒。我們國家最早的指數增強基金,實際上也不能完全地把它界定為指數增強基金,但是它有那么點意思了。1999 年 7 月,成立了華夏金興、鵬華普豐這兩只基金(已經停止運作了),當時它們跟蹤的就是上證綜指,還有滬深 300 進行增強。但它們挺有特點,剛才提到,一般大比率倉位是要用于指數投資,很小的倉位用于增強,而這兩只產品直接是 50% 對 50% 的倉位分配,所以它有一點增強概念在里邊,但是增強得太多了,從寬泛的框架來講,也可以把它歸類到指數增強基金里邊,雖然嚴格意義上講,它更像一個主動性的產品了。
現存的最早的指數增強基金,到現在還有的這只產品,是 2002 年成立的華安 MSCI 中國 A 股指數增強基金。它最初也經歷了一個比較曲折的過程,在 2002 年和 2006 年,它改名為上證 180 指數增強產品,2006 年它又召開了一個股東大會(指數變更是要開股東大會,即持有人大會的),把這個指數又改成了 MSCI 中國 A 股指數增強,現在還是這個產品名稱,大家可以沒事去關注關注。這是咱們國家最早的指數增強基金。
近幾年指數增強基金在我國發展得非常迅速。這里是把公募的產品做了一個梳理,因為咱們國家私募基金的產品信息,包括它的統計數據,數據有效性欠缺一些,而且往往很難統計到它的規模,私募基金不愿意公開這個數據,所以這個數據獲取比較困難。所以這里把公募基金的信息給大家拿過來展示一下。大家可以看到,從 2017 年以后,整個指數增強基金的規模和數量,還是處于一個穩步上漲的趨勢,漲得非常快,特別是股市行情好的時候,它漲得就更快。
截止到 2023 年一季度末,咱們國家公募型的指數增強型基金是 223 只,規模 1400 多個億,這是公募的一個發展情況。從指數產品的內部結構上看,截止到 2023 年 7 月 31 日,咱們國家公募的指數增強基金,比剛才又漲了十幾只,達到了 240 只,規模 1936 億,剛才是 1400 億,短短 4 個月增長了將近 500 億。大家可以看到這個策略是多么受歡迎。
在咱們國家從結構上看,和美國實際上一樣的,都是寬基指數為主,特別是跟蹤中證 500、滬深 300、中證 1000 的數量非常多。從規模上看也是這幾只,滬深 300 的規模最大,達到了 572 個億,中證 500 是 533 個億,中證 1000 是 270 個億。從這個圖中大家可以看到,前面這幾只是非常受歡迎的,大家可以關注一下。這些產品受歡迎的主要原因,第一,它體量夠大、容量夠大;第二,它們都有期指,比如說都有股指期貨。特別是對于基金或私募基金來說,有相應的對沖工具,這也是大家愿意拿它們做指數增強策略所跟蹤指數的一個根本原因。其他的指數也有,包括創業板、科創 50,還有消費類、半導體類的這些也有,但是數量上比較少一些。
在咱們國家從機構角度上看,從數量上看,大家都差不多,沒有很明顯的頭部效應,除了天弘基金早年布局的產品比較多,有 11 只之外,其他的機構都是有六只或八只,呈現這樣一個數量上的分布。但是規模上看是有頭部效應的,規模上主要集中在兩家,一個是易方達,另一個是富國,這兩家近兩年來的規模合計占比已經達到了 45%,也就是說將近整個指數增強基金的半壁江山,控制在這兩家公募基金手里邊。恰恰可能就是因為這種規模上的優勢,所以未來這兩家公募基金在發行類似產品的時候,會更有動力,更具有優勢。這是從機構角度給大家簡要地做個介紹。
從超額收益上看,大家可以認真看這個圖,這是分年度指數增強基金的一個平均超額收益。大家可以看到,最大的收益出現在 2020 年,達到 13.94%。2018 年、2019 年,包括 2021 年、2022 年,也有超額收益,但是整體不是那么高。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咱們 A 股市場的表現,2018 年三四月份開始,春節過后,就出現了中美貿易戰,整個市場一路下跌,一直跌到 12 月份,2019 年才觸底回升,2019 年整個收益還算不錯,雖然有點波動,但收益還可以。到了 2020 年,春節期間就爆發了新冠疫情,開市之后市場急速下跌,到了六七月份之后,市場開始上漲,所以 2020 年對 A 股市場來說是行情較好的一年,收益非常好。2021 年行情也還行,2022 年就差一點,2023 年就更差,2023 年 7 月份之后,市場幾乎是一路下跌的。
所以這個指數增強策略的超額收益,跟市場行情是密切相關的。如果今年市場行情好,那指數超額部分肯定要大,能做出超額收益;如果今年本身市場就不好,市場一路下跌,特別是 2023 年從 7 月份一直是一路下跌的,那么在這種市場行情下,很難做出超額收益,非常難。能不跌,或者跌得比別人少那么一點點,就很不錯了。在這種市場上往往很難產生超額收益。
所以對于這個策略的應用,或者將來大家怎么去購買這樣的產品,要做到心中有個大致的判斷。比如說今年市場非常好,指數也在呼呼地上漲,這個時候買點增強型產品,可能收益會更高;如果今年市場不好,那么這種產品可能有增強收益,但收益不會太好。這是咱們這個圖給我們的一個啟示。該策略的整個超額收益也不是那么穩定,波動還是非常大的。
對于咱們國家來說,相比美國那樣發展成熟的情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指數增強基金在我們國家可以說前景發展非常廣闊。
第一個,對于基金公司來說,特別剛才提到了像易方達、富國這樣的基金公司,它們已經在規模上占據很大優勢了。那么這個時候它們的成本就慢慢降低了,特別是對于這種指數基金,尤其是 ETF,我在其他課中也講過,一套 ETF 的軟件就要幾百萬,一套系統就是幾百萬。對于小的公募基金,它們沒有實力去上這個系統,這是金錢上的成本。還有人員上的成本,人員方面考驗的是國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能力,考驗公司的質量,即能不能做 ETF。如果一個公司能做 ETF 了,說明這個公司的整個管理運營能力是非常強的,因為 ETF 一旦出事就是大事,一旦出事就有可能意味著公司要 Game Over。所以很多公司在做 ETF 這件事情上非常慎重,它們也不會去花那么大的價錢,去冒那么大的風險。所以對于已有的這些優勢公司,將來它們推廣的成本也低,包括給投資者普及相關知識的時候,也相對容易一些。
第二個,對個人投資者而言,又多了一個選擇項。原先大家投資 ETF,或者投資某個名人管理的產品,往往越是名人管理的產品虧錢越多,咱們網絡上不是流行了一個虧錢排行榜嘛,就是那幾個名人管理的產品讓人虧了不少錢,越是名人管理的產品越容易虧錢。那么作為一個個人投資者,能不能選擇一個比較好的,或者是不依賴于個人投資經理能力的這種產品呢?我們就可以選擇指數增強基金作為投資標的。
對于這些機構投資者(機構客戶)來說,在當前這個背景下,特別是咱們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大家現在做個存款或買個理財產品,收益率能達到 3% 就已經是很高很高的收益了,現在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了,也就是說 3 個點的收益已經非常好了。那么對這些客戶來說,他們有一定的配置或者定制產品的需求,這種指數增強產品就能滿足這部分人的一些需求。
第四個,陽光私募基金是當前在市場中最有動力來做指數增強產品的機構,它們最有動力,而且也是最合適去做這個事情的。因為對于公募基金來說條條框框太多,約束機制太多,它們在做這個產品的時候可能放不開手腳。但是對私募基金而言不存在這個問題,往往私募基金的管理人也是從國外學習了先進的理念回來,然后在設備、服務器、算法、算力等方面都可以投入,資金上也可以支持,這可能就像咱們前面講到的,屬于私募基金發展的一個陽光大道,一個非常好的發展道路。
這是我們給大家簡單講了一下什么是指數增強策略以及它的一些發展情況。接下來給大家講一下指數增強策略怎么來實現增強收益,是怎么增強的。
目前市場上流行這三個派系,我們稱為固收增強派、配置選股派和量化分散派,這也是咱們國內市場中現存的三個派別,各有特點。
第一個,固收增強派,主要以券商或券商資管為主,這些機構是有優勢的,它們都利用自身的優勢。券商的優勢就是它有券源,它有一定的券源。那么它就利用,比如說券商發行的產品里邊,持有某一只股票量比較大,就可以利用這個券源的優勢,把這個券融出去。如果有人做空,有人想借券,就可以把券融出去,融出去就可以收到一個固定的費用。比如最開始,融資融券年化是 8.6% 的收益,可能現在有談判空間,比如說降到 6 個點的收益。那么如果這個指數一年跑下來有 10 個點的收益,再加上這 6 個點的增強收益,一年下來就獲得了 16% 的收益,肯定要比 10% 要高。如果指數下跌了,比如說今年指數下跌了 10%,再加上這 6 個點的融券收益,實際上虧損了 4%,也比市場跌幅要低,就達到了漲得多跌得少這個目標。但這個方法只能適用于那些有券源或能出借券的機構。當然現在這條路好像也慢慢被堵死了,大家都用這個券來做 T + 0 交易,原先沒有規范的時候大家偷偷地做,規范了之后大家就開始瘋狂地做,之后可能就不讓做了。確實,這是利用了自身的優勢,利用了說白了規則上的漏洞,來實現了割韭菜的結果,這個方法可以說可能未來慢慢會被取締。
第二個,我們稱為配置選股派,這個主要是以公募基金為主。隨便找一個公募基金,比如滬深 300 指數增強或中證 500 指數增強,它會在合同里邊寫明白,90% 的資金跟蹤指數,5% 的資金用來增強,會有這么一個相應的說明。那么這 5% 的資金就通過選股和交易,通過在指數內或者指數外全市場選股,選到比較好的股票,用 5% 的資金去做增強,這是公募基金常用的手段。
最后一種也是咱們接下來重點講的,叫量化分散派,這個以私募基金為主。私募基金有機制上的靈活和規則上的靈活,它能夠實現全市場量化選股,可能一下篩出上千只,甚至兩三千只股票,同時做相應的投資,就能夠實現高度分散化。這樣即使市場中有那么一兩只股票出現了大的問題,對整個策略的影響也非常小,我們把它稱為量化分散派。
量化基金特別是私募基金,通過挖掘某個因子能夠實現超額收益,這是市場主流的三個派別。這三個派別歸根結底,做的策略本身就是一個純多頭的策略,考驗的就是選股能力和交易能力。如果選股選得好,可以;交易能力好,也可以;兩個都好,那最好。通過首先進行指數化的投資,再加上一定的超額收益,這就是指數增強的一個基本方法。
接下來重點給大家講一下量化這個東西,通過量化的手段怎么能夠實現增強。大家都在想怎么能夠實現增強,肯定第一個要找到牛股,找到比市場跑得好的股票,比如市場能跑 1 個點,這個股票能跑 5 個點,甚至 10 個點,要找到這些能具有超額收益的股票。那么怎么能找到這些股票呢?可以通過基本面手段,通過財務數據,通過挖掘市場中的因子,來挖出這些股票來,然后再給這些股票加權。比如說這個股票的收益非常好,或者利潤增速非常好,就多給它點權重。采用這種方式,股票漲幅越大,超額收益就越大。最終是要找到這些超額因子,用這些超額因子來實現選股和加權。
這里給大家列了這么幾個因子,有些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比如說像價值因子,像這里邊提到一個動量因子,可能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簡單給大家講一下什么叫動量,所謂動量就是說漲得好的,就把它選出來,或者交易量越大的,一直在漲的這種,就相當于咱們物理中的慣性,跑得快的就把它選出來,就認為下一階段它跑得還快,就是這么一個理念。后邊像成長因子、盈利因子、交易量因子,包括股東、趨勢這些,因為可能涉及到的因子,成千上百個都有可能,目標就是要找到這些牛股。
接下來的一個一般流程,也比較容易理解。第一個先通過因子挖掘,挖出一堆好的股票,然后再通過模型的形式,給這些股票賦予權重,給這只股票比如說幾個點的比重,給那只股票幾個點。這個模型就成了量化黑箱了,這里邊可以采用線性的,也可以用非線性的,非常復雜的數學模型,就在這個黑箱里邊,這就是考驗機構的能力了,考驗機構的算法能力、模型能力、算力。前面兩個工作完成之后,要對模型進行優化,要進行回測,回測完了之后再進行相應的權重上的優化和個股上的優化,最終能夠實現這個策略跑得比較穩定,能夠獲得穩定的超額收益,這就是量化的整個一套流程。
主觀上的增強,我們把量化的部分,后邊會講到。主觀上的增強,有這么幾種方式。第一種是擇時擇股,剛才也給大家講到了,比如說市場好的時候,給的倉位要重一些,這就是擇時;擇股就是選好的股票,比如選盈利比較好的股票,或者今天跑得比較快的股票,通過這種形式來實現主觀上的增強。第二個是利用衍生工具,剛才也給大家提到了,為什么以寬基為主,主要是因為這些寬基指數都有相應的期指,所以可以通過期指上的對沖,來實現增強。還可以通過交易規則,包括打新,再加上像 T + 0,現在 T + 0 是一個人人喊打的策略了,確實是割韭菜割得太兇了,特別是對于現在這種程序化下單,量化程序下單之后,確實比人快得不知道多少倍。像一般的程序下單,一分鐘能下幾千筆單子,像咱們人要是手敲,可能一分鐘敲不了兩筆三筆的,但它一下就是幾千筆單子下去了,而且只是打小的差價,漲了幾分錢就賣掉了,就賣掉了。最終的結果就是,無非只是給市場貢獻了一定的交易量,但是沒有給市場帶來很多正面的東西,反而把好的股票該漲的幅度給縮小了,該跌的可能跌得會更多,加劇了市場的波動。再就是可轉債套利,剛才也給大家講到了,就是正股和可轉債之間會有一定的套利機會,但不是常有,這是主觀增強的一些方式。
對于量化增強,剛才咱們也提到了,就是考驗量化團隊的量化模型,有量化選股模型,還有量化的一些算法,算法上就是一個加權的問題。咱們提到量化增強,在從市場中選股的時候,往往不會只選擇指數成分股。這里給大家畫了一個范圍,通常而言,量化選股是全市場選股,就是說雖然跟蹤了這個指數,但是選股的時候,不考慮這個指數。大家細想想也可以想出來,比如說指數里邊有 300 只股票,這 300 只股票的漲跌,最終合成了這個指數的漲跌。如果在這 300 只里邊選 10 只出來用來增強,實際上它的漲跌幅度,跟前面已經納入指數計算的漲跌幅度,差別不會太大,而且給的權重本身也低,這樣來增強,實際上增強的幅度即使有,也非常小。所以多數的策略,在選股的范圍上,都是選擇全市場股票,拋開指數不考慮,在全市場內選好的股票,這種方式用得比較多。
再一個是公募基金常用的,就是在指數內選一部分股票,再加幾個指數外的股票,就是那點小的權重、小的比重,可以在指數內多選一點,然后再加一點指數外的股票。目前市場中,最少用到的就是只選指數成分股,就是只在指數內選出好的股票來進行增強,這種增強效果往往不是太好。但是在過去幾年里邊也有成功的案例,實際上不能歸因于是在指數成分內選股實現的增強,而是歸因于那兩年這個行業出現了超額收益。比如前幾年消費股很好,像白酒、醬油、牛奶等大消費股有一段時間有超額收益。特別是見過一只增強基金里邊,超配了幾個點的茅臺,正好趕上茅臺漲幅最大的那一段,它的增強收益就非常大,實現了即使是在指數成分里邊選的股票,最終的超額收益也相當可觀。當然這種情況在現實中用得比較少,因為很難恰好趕上這個行業或這個主題的大趨勢,而且還能敢多給它點權重。就像茅臺一樣大家都稱為永遠的神,多給 “神” 一點權重,最后 “神” 就回饋更多一些。如果是其他小眾的股票,多給權重的時候就得考慮風險了。這是我們量化選股當前市場中在選股范圍上的一個小差別。
接下來給大家一個小小的討論問題,就是空氣指數增強。咱們現在從基金的名字上,也能看到這樣的產品,它叫做 “空氣指數增強某某基金”“某某幾號”。那么空氣指數增強,這種策略算不算指數增強策略呢?從字面上看,這好像是一個指數增強策略,但實際上它不是。它為什么稱為空氣指數增強呢?原因就是它沒有跟蹤的標的。就像剛才咱們提的滬深 300 指數增強、中證 500 指數增強,它們都有一個標的,但是空氣指數增強這個策略沒有。沒有標的那跟蹤的是什么呢?難道跟蹤的是空氣嗎?所以我們就把它稱為空氣指數增強策略。恰恰是因為它的很多模式上,與咱們指數增強策略相關或者相近,我們把它稱為一個空氣指數增強策略,但本質上它不是。本質上它實際上就是一個量化做多的策略,就是通過量化的手段,選出很多好的股票來做多,就是這么一個東西,不過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特別是慢慢又出現了 AI、人工智能這樣的詞匯,“空氣 AI 指數增強” 或者 “AI 空氣指數增強”,看上去非常深奧,非常難理解,感覺可能有很多科技含量,實際上它就是一個量化做多策略。
為了讓大家理解,簡單地給大家做個對比。從選股方法上看,空氣指數增強和我們的指數增強策略,都是采用的量化選股。選股范圍上,稍微有一點差別,空氣指數增強因為它沒有跟蹤標的,它就可以全市場選股,但是我們指數增強,是要有一定的劃定范圍的,雖然現在用得最多的也是全市場選股,但是在整個界定它的時候,還是有一定范圍的。從跟蹤指數角度講,空氣指數增強它沒有標的,說它跟蹤 “空氣”。約束條件上,這也是最關鍵的,咱們剛才講到了,指數增強歸根結底還是一個被動投資再加上一點點主動投資,所以它會對行業、風格、市值進行一個約束,它是有約束的,不能偏離指數太多,但是空氣指數增強不存在這個問題。從交易模式上看兩者都是一樣的,從收入來源上有一定的差別。空氣指數增強是一個做多策略,它追求的是一個絕對收益,而咱們指數增強策略,是追求一個行業或者指數平均的貝塔收益,再加上一點增強的阿爾法收益,這是兩者的一個區別。如果大家以后見到 “空氣指數增強某某基金” 或 “某某幾號”“某某幾期”,要知道它只是一個量化做多的策略,是做多的這么一個產品,它不是指數增強產品。

該課程在您的購物車中

該課程在您的待付款訂單中

您已購買該課程

開通金庫網VIP會員,享更多學習優惠

持證人開通會員,學習最多可獲25學時

登錄或注冊以獲得最佳體驗